即時通訊軟件是通過即時通訊技術來實現在線聊天、交流的軟件。有2種架構形式,一種是C/S架構,采用客戶端/服務器形式,用戶使用過程中需要下載安裝客戶端軟件,采用B/S架構,即瀏覽器/服務端形式,這種形式的即時通訊軟件,直接借助互聯網為媒介、客戶端無需安裝任何軟件,既可以體驗服務器端進行溝通對話。
功能特點:即時通訊(Instant Messaging):透過即時通訊功能,你可以知道你的親友是否正在線上,及與他們即時通訊。即時通訊比傳送電子郵件所需時間更短,而且比撥電話更方便,無疑是網絡年代最方便的通訊方式。 即時通訊(Instant messaging,簡稱IM)是一個終端服務,允許兩人或多人使用網路即時的傳遞文字訊息、檔案、語音與視頻交流。多任務作業 異步性 長短溝通 媒介轉換迅速 交互性 不受時空限制
即時通訊是一個終端連往一個即時通訊網路的服務。即時通訊不同於e-mail在於它的交談是即時的。大部分的即時通訊服務提供了presence awareness的特性——顯示聯絡人名單,聯絡人是否在線上與能否與聯絡人交談。在早期的即時通訊程式中,使用者輸入的每一個字元都會即時顯示在雙方的螢幕,且每一個字元的刪除與修改都會即時的反應在螢幕上。這種模式比起使用e-mail更像是電話交談。
在現有的即時通訊程式中,交談中的另一方通常只會在本地端按下送出鍵(Enter或是Ctrl+Enter)後才會看到訊息。在網際網路上受歡迎的即時通訊服務包含了MSN Messenger、AOL Instant Messenger、Yahoo! Messenger、NET Messenger Service、Jabber、UcSTAR、ICQ與QQ、GoCom。 這些服務有賴於許多想法更久的(與普遍)的線上聊天媒介,如Internet Relay Chat一樣知名。
1970年代早期,一種更早的即時通訊形式是柏拉圖系統(PLATO system)。之後在1980年代,UNIX/Linux的交談即時訊息被廣泛的使用於工程師與學術界,1990年代即時通訊更跨越了網際網路交流。1996年11月,ICQ是首個廣泛被非UNIX/Linux使用者用於網際網路的即時通訊軟體。在ICQ的介紹之後,同時在許多地方有一定數量的即時通訊方式發展,且各式的即時通訊程式有獨立的協定,無法彼此互通。這引導使用者同時執行兩個以上的即時通訊軟體,或者他們可以使用支援多協定的終端軟體,如Gaim、Trillian或Jabber。近年來,許多即時通訊服務開始提供視訊會議的功能,網絡電話(VoIP),與網路會議服務開始整合為兼有影像會議與即時訊息的功能。於是,這些媒體的分別變的越來越模糊。